
石雕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,石雕马象征意义极大,具有一系列象征和寓意。马雕塑代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,祖先们认为,龙马就是仁马,它是黄河的精灵,是炎黄子孙的化身,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。马雕刻的精神是忠诚,是高贵,是奔驰,是不可征服。马的神韵,则是马在与人类同生死、共荣辱的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奉献美的史诗。我们都知道石雕马雕塑从远古的沙场尘烟中驰骋而来,雄浑、高昂、豪迈。几千年来,马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诚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,随人类的发展流动为一种精神,成就了源远流长的神韵。马雕像的忠诚本质更是令人赞叹不已。马被人类驯服后,就成为了人们生存中的助手,最初的形式就是驾役。所以,战国以前,马和车是在一起的,很少有人会单独骑马。只是到了战国时代,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射术,马也才开始了它狩猎和征战沙场的历史。
动物的外形体态特征,大体是两个方面的典型。一是猛兽和善奔的以及大的兽畜大都是骨胳结构明显,肌腱发达,皮肉绷紧,有矫健、遒劲、强悍的状貌,是一种暴发力量的特征。雕刻时刀法要硬挺、干脆、有力,注意各部骨胳肌肉的明确性,做到“宁瘦不可肥”,宁可“筋骨毕露”,绝不能肌肤丰厚、皮革圆鼓。另一方面的典型是一些善兽、小兽以及毛被厚密的动物,如熊猫、松鼠、兔子之类,大都筋骨不露,肌肤丰厚,或毛被蓬密,有温顺柔媚可爱之状。雕刻就得刀法圆转、柔和,做到“宁肥不可瘦”。对这两方面的特征在刻划时宁可各向极端而切不可中和。其次皮肉绷紧、毛短而疏的动物,只将躯体雕光,一般不必再刻细毛,如马、雄狮只雕刻出马鬃、颈鬣和尾巴毛,其身躯应光滑无毛。柔圆厚毛的动物则均得用刀尖在全身刻毛,以示厚密蓬松,才能形似肖妙。
石雕动物产品不像木雕动物,可以四脚凌空不留底,除一些很小的雕刻件外,一般都脚下连底。这主要是材料因素使然,石头性脆,连底雕刻四肢才相对牢固。某些身躯肥大、四肢比例又较为高且细的动物,如牛、羊、鹿,腹下完全凌空会有折断的危险,还要在腹下、脚边雕些高起的岩石草木等景物连带加固。这也就自然产生了配景,使这部分本来是为了加固的物体,成为增加趣味性和装饰性的有机体,并不使人感到多余,而是使动物活动环境化,更活泼有生气,有的还可取点色,多施点技巧,使产品粗中有细,更耐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