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石雕日晷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,又称日规。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,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。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,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。石雕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。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,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,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,因此,晷针又叫表;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,安放在石台上,呈南高北低,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,这样,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,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。石雕日晷晷面两面都有刻度,分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时辰,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、时正,这正是一日24小时。[3]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视太阳时,有些在设计上作了变更,可以显示标准时或是日光节约时间。人类使用日晷的历史非常遥远,古巴比伦在远古时期的年前就开始使用了,中国是在多年前的周朝。
石雕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,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。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,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,比方阴天和晚上。石雕日晷工作原理:在一天中,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: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。早晨的影子最长,随着时间的推移,影子逐渐变短,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;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。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,早晨的影子在西方,中午的影子在北方,傍晚的影子在东方。从原理上来说,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,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。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晷针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。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,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,以此来显示时刻。早晨,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;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(上中天)时,针影位于正北(下)方,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。午后,太阳西移,日影东斜,依次指向未、申、酉各个时辰。
景观石雕给人类带来的精神享受 现代化的生活,人们已经不再单纯的追求物质上的生活要求,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提高了档次。在公园中,通过一座园林景观石雕的设计,和周围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,给人一种新的亮点,让人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,达到精神享受的目的。现在的园林雕塑作品在各个园林景点几乎随处可见。石雕工艺品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,让人们不再单单的去面对寂静的大自然。景观石雕成为景观空间中的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,装饰美化城市环境,形成视觉焦点,与周围的环境空间、建筑空间形成视觉长,在空间中变化轮廓、切割空间,在空间中起凝缩作用。 景观石雕是整体环境中的艺术作品。雕塑放置的周围,有相应的景观建筑因素、历史文化风俗因素、人群车流因素,也有无形的声、光、温度等因素,这一切构成了环境因素。景观石雕作品中占了大多数的是装饰性的作品。这类作品并不刻意要求有特定的主题和内容,主要的发挥着装饰和美化环境的效应。装饰性的景观石雕,题材内容可以广泛构思,情调可以轻松活泼,风格可以自由多样。它们的尺度可大可小,大部分都从属于环境和建筑,成为整体环境中的点缀和亮点。